云南成考政治復習知識點1選擇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對象是:關于自然、社會、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
2.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是:堅持和發展。
3.物質的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里的客觀實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4.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過或不及,其關鍵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屬性是:斗爭性和同一性。
6.實踐的科學含義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7.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是:真理的2種不同屬性。
8.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產實踐活動。
9.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10.英雄史觀的理論出發點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
11.自由王國實際指的是:共產主義社會。
12.標志著毛澤東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國社會各階段的分析》和《湖南農*動考察報告》
13.我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組織形式及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4.“二次革命論”是由誰提出來的:陳獨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社會的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6.全國第一塊農村根據地是:井岡山根據地
17.標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的會議是:國民黨一大
18.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地點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黨的中心任務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0.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領導力量是:國營經濟
21.毛澤東正式向全黨全國提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文章是:《論十大關系》
22.1974年2月,毛澤東在會見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時提出的重要觀點是:關于三個世界的劃分的觀點
23.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鄧小平理論
24.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在:黨的十六大
25.鄧小平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這個判斷: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
26.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27.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執政黨地位的:社會基礎
28.執行社會主義宏觀調控職能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
29.在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結構中,國有經濟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國現階段的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1.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32.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是:集體主義
33.鄧小平提出的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的核心是:發展
34.“一國兩制”構想的起初提出,是為了解決:臺灣問題
35.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36.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37.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錯誤是:不懂得個性和共性的辨證關系
38.只承認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會導致:形而上學不變論
39.事物發展的必然性產生于: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
40.一個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關鍵在于: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的規律性
41.感覺、知覺和表象,這是: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42.不屬于生產力實體性要素的是:科學技術
43.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這一范疇是指:推動社會進步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
4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關系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自由是指: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46.社會進步的含義指: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
47.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條約是:辛丑條約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最迫切的任務是: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49.“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內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統一戰線的兩個聯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聯盟是:工農聯盟
51.毛澤東指出,解決中國一切革命問題的最基本的根據是:認清中國社會的特殊國情
52.我黨提出把工作重點由農村轉移到城市的會議是:七屆二中全會
53.新民主主義的前途是:社會主義
54.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選舉誰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
55.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指出我國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
56.我黨對待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采取的政策分別是:沒收和平贖買
57.“一五”計劃確定的優先發展的重點是:重工業
58.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時代要求是:時代主題的轉換和新技術革命浪潮的興起
59.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終做到:三個代表
60.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發展目標是: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61.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改革
62.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63.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中心環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64.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及其運動方式
65.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被確立下來是在:黨的“十五大”
66.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取決于: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67.堅持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應該是: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
68.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對外開放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其顯著特點是: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開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臺灣問題的本質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70.黨的建設的基本問題是: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
71.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72.唯心主義的基本形式是: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73.作為哲學范疇的物質是指:作為物質普遍屬性的客觀實在性
74.人工智能的出現和發展證明了:物質是意識產生的基礎
75.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
76.認識的本質在于:能動反映
77.實際工作中的教條主義者,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犯了類似:唯理論的錯誤。
78.生產關系范疇所反映的是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物質經濟關系
79.判斷一種生產關系是否先進的根本標志是看:促進還是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80.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81.實現人的價值的根本途徑在于:在社會實踐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82.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是在:五四運動中
83.中國革命斗爭的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
84.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體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
85.標志中國革命由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的會議是:遵義會議
86.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說的中產階級主要是指:民族資產階級
87.新民主主義社會屬于:社會主義范疇
88.統一戰線的根本問題是:領導權問題
89.解放戰爭時期,揭開戰略決戰序幕的是:濟南戰役
90.毛澤東明確提出“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任務的會議是:六屆六中全會
91.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標志是: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
92.毛澤東把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提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論述的文章是:《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93.鄧小平理論形成的社會實踐基礎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9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9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決定的中心任務是:經濟建設
96.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是: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97.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我國制定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基本依據是: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
99.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都基本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00.個體勞動者的主要收入屬于:勞動收入
101.以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為主的股份合作制經濟的性質屬于:集體經濟
102.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10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104.“一國兩制”構想,在實踐中首先運用于解決:香港問題
105.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是因為: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最基本的主力軍
106.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一切舊哲學的最主要、最顯著的特征是:實踐性
107.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是指: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
108.正確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客觀前提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反映
109.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形式或狀態
110.唯物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后者是以唯心主義為基礎的
111.認識論上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是:反映論和先驗論的對立
112.唯心史觀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不懂得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13.與剩余價值理論一起并稱為馬克思一生兩大貢獻的是:唯物史觀
114.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是:加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115.下列不正確的是:無產階級領袖是歷史的主人
116.人的本質:是隨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
117.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得到真正的傳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中國共產黨把毛澤東思想確定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領導力量是:國營經濟
120.毛澤東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和總政策的著作是:《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
121.從1927年11月到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之前,中國共產黨在政權問題上的基本主張是建立:工農民主政權
122.中國革命的特點和優點是: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12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基礎是:新三民主義
124.國民黨統治區第二條戰線斗爭的先鋒和主體是:學生運動
125.標志中國歷最后一個反動政權覆滅的歷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126.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中提出的過渡時期是指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127.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我國發展科學、藝術的基本方針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28.從1978年至1982年是鄧小平理論:初步形成
129.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質核心是:保持黨的先進性
130.三個有利于標準有明確的針對性,是針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姓“資”姓“社”問題
131.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132.我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構想是:梯次推進
133.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應該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134.國家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給予物質保證的社會安全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
135.政治體制是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實施形式
136.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137.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
138.按照三個世界的理論,中國屬于:第三世界
139.系統闡述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的綱領性文件是: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
140.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基礎上
141.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是: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142.意識能動作用最重要的表現是:通過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14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像是指: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144.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145.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是:聯系和發展的觀點
146.列寧說“從物到感覺和思想”和“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是: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對立
147.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突出的表現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148.人民群眾的主體是: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在內的勞動群眾
149.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是根據: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
150.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跨越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說明:社會發展的具體道路具有多樣性
151.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應依據他:對社會的貢獻
152.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戰爭前的中期
153.20世紀中國歷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是:辛亥革命
154.毛澤東在哪次會議上對新民主主義五種經濟成分作了具體分析: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55.新民主主義文化同舊民主主義文化相區別的主要標志是:是否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
156.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157.“一切反對派都是紙老虎”的論斷反映的戰略戰術思想是: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158.針對抗戰勝利后國際國內復雜的形勢,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針是:爭取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
159.為加強中國共產黨對工農紅軍的領導,明確提出“支部建在連上”是在:三灣改編
160.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土地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61.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所指的過渡時期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162.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處理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關系的方針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
163.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1987年當的十三大是鄧小平理論:形成輪廓
164.鄧小平理論形成的歷史條件是:中國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165.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是:當代世界的新變化
166.鄧小平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發展
167.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其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168.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169.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關系的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170.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71.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
172.精神文明重在建設,指:把“建設”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7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是: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74.在臺灣問題上,我們的立場是:爭取和平統一,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175.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的性質是:社會主義性質的
176.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舊哲學的最主要區別是:創立了唯物辯證的社會歷史觀
177.哲學上的二元論是:唯心主義的一種形式
178.“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經驗來塑造鬼神的”,這個論斷的哲學依據是:各種意識形式都是物質的反映
179.聯系的客觀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論意義在于:它要求人們用整體的觀點去認識事務。
180.矛盾的斗爭性和同一性的關系是: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181.認識的主體是指:從事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
182.真理一元論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同一對象:正確的認識只有一個
183.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是:生產工具的水平184.國家的本質是:階級壓迫的暴力工具
185.階級斗爭諸形式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是:政治斗爭
186.人的本質歸根到底是受:社會物質關系決定的
187.毛澤東思想被正式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在:黨的七大
188.毛澤東指出的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孫中山
189.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
190.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
191.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動力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192.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實行的土地政策是:減租減息
193.毛澤東首次提出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是在:中國七大
194.中國共產黨最基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19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196.在黨的八大上,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觀點的是:陳云
197.20世紀60年代初,最先支持和提倡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領導人是:鄧子恢
198.黨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較系統地提出和論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9.“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依據是: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
200.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中,體現生產關系的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
轉載請注明:云南成考政治復習知識點1選擇題
本文關鍵詞:
本文地址:http://www.meigoule.cn/zsb/zhengzhi/3447.html
(一)由于各方面情況的調整與變化,本網提供的成考考試信息僅供參考,敬請以云南教育考試院及院校官網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二)本網注明信息來源為其他媒體的稿件均為轉載體,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內容與版權問題等請與本站聯系。聯系方式:155-0871-1999(QQ:1356406020)
高起點 | 10月21日 | 10月22日 |
語文 | 外語 | |
數學(文科) | 史地(高起本文科) | |
數學(理科) | 理化(高起本理科) |
專升本 | 10月21日 | 10月22日 |
政治 | 專業課 | |
外語 | 詳細>> |
掃一掃加成考老師微信
師生自由互動,豐富的復習資料,完善的報名方案